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在7月份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張謇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再次稱贊他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總書記兩次稱贊張謇,他的精神對當下企業家究竟有何啟示?
12月12日,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委統戰部、南通市委主辦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在北京召開,讓人們對他的生平事跡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堅持做實業,應當成為企業家的理想信念。1894年,歷經千辛萬苦,41歲的張謇終于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但在目睹清政府輸掉甲午戰爭,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后,張謇敏銳地意識到,此時中國“求活之法,唯有實業、教育”。因此,他毅然放棄自己孜孜以求、嘔心瀝血得來的功名仕途,回到家鄉創辦了大生紗廠,并以此為起點,構建起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形成輕重工業并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工業體系,影響全國乃至海外。
張謇投身實業,歷盡艱苦磨難,一句“時時存必成之心,處處作可敗之計”,既道出了創業之艱辛,也飽含著張謇“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執著堅守。在當下的中國,這種扎根實業,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精神仍然值得發揚光大。
對于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回望歷史就會發現,無論是工業革命后完成社會變革、實現國家富強,最終主導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美西方,還是今年抗擊新冠疫情表現出色的中國,強大的實業基礎都是關鍵因素。無論在任何時候,中國企業家都不能放棄“時時存必成之心”,堅持做實業的理想信念。
創造社會效益,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張謇為世人所敬仰,更在于他胸懷天下、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边@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企業家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關系。
張謇以興辦實業起家,而后傾資興學、以商養學,把他經商的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經費??梢哉f,張謇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他通過興辦實業帶動地方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親手將南通締造成為“近代第一城”。這條以企業辦社會的道路在今天仍有強烈的示范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評價稱,張謇辦的是社會企業,追求的是綜合社會、經濟、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對地方的綜合開發,不僅能夠使各行各業在統一的體系中各司其職、共享收益,更能滿足當地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為大眾利益事,去一切嗔恨心?!辈灰詡€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為救國救民醉心實業,張謇的一生始終在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他的人生追求,當成為激勵后世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辦好社會企業的精神豐碑。(責任編輯:李小華 樂水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