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12月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式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規定,如果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被禁止在美國任何交易所上市。
不難發現,該法案矛頭直指中國,其導火索源于今年4月曝光的瑞幸公司財務造假事件。必須承認,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都屬于無可爭辯的違法行為。瑞幸事件曝光后,中國證監會在第一時間對外表明嚴正立場,并與美國證監會就跨境監管事宜進行積極溝通。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還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將強化跨境上市公司審計監管合作,嚴厲打擊財務造假行為。
中美兩國法律制度不同,導致赴美上市的中資公司在財務公開方面游離于美國相關監管規則之外。不可否認,中美在跨境證券監管問題上尚存亟待磨合之處,而讓個別不法公司有了可乘之機。這一問題本該由兩國監管部門通過溝通協商解決,但美國立法者非但毫無誠意與中國在跨境監管問題上進行合作,還有意將此問題政治化。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美方此舉是否是借題發揮,刻意對中國進行政治打壓。
而且,在《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中,包含一些明顯針對中國的歧視性條款。例如,要求公司披露董事會中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名單,以及公司章程是否包含中國共產黨黨章內容。這已經超出證券監管范圍,而具有泛政治化傾向。美方這種一味施壓態度根本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嚴重惡化兩國監管部門的合作環境,甚至不排除未來將有大量中資企業退出美國資本市場的可能。
從1992年第一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以來,中概股已經發展成為美國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10月9日,共有250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為美國股市貢獻了2.17萬億美元的市值,約占其總市值的1/16。而且,很多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都是成長迅速的高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以蔚來公司為例,其股價今年從4美元上漲到47美元,給美國投資者帶來了極其豐厚的收益。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施后,想必會有不少中概股考慮重返中國本土資本市場。事實上,港股和A股市場已分別于2018年和2019年完成了上市規則改革,阿里巴巴、京東、網易近兩年也已赴港二次上市。在未來,如果優質高科技中概股回歸港股和A股,必然會給中國資本市場注入強勁的活力,而美國投資者則勢必失去坐享中概股紅利的機會。
由此可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并不會受到美國投資者的歡迎。哈佛法學院教授弗里曼此前就曾向媒體表示,華爾街投行在中概股赴美上市中獲利頗豐,其實他們根本不希望法案獲得通過。但美國國會仍然一意孤行,強行通過該法案,不知其究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還是意識形態作祟。
近年來,反華漸成美政壇的新“政治正確”,“脫鉤論”也逐漸從經貿領域擴大至科技和金融領域。在資本市場已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政治化的單方施壓都必然反過來傷及自身利益,只有溝通與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共贏。
在跨境證券監管問題上,中國始終愿意與美國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開誠布公地進行對話。如果美國立法者真的是從本國投資者的利益出發,就應該致力于為外國企業在美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而不是處心積慮設置層層障礙。(責任編輯:戚易斌 李小華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