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蔡英文當局多年來企圖通過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推進“漸進式臺獨”,這一次似乎惦記上了臺北故宮。
此前據臺灣媒體報道,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并可能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12月1日,臺“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又跳出來辟謠稱絕無此事,“請外界勿再以訛傳訛”。不過,傳言未必就是空穴來風。民進黨在出臺爭議政策前,有先向媒體放風試探輿論水溫的傳統。這一次恐是因為反對聲浪鼎沸,民進黨試水溫被燙回。實際上,人為切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進而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血脈聯系,用歷史文化的虛無主義洗腦臺灣年輕世代,企圖實現臺灣事實獨立的政治目的,是蔡英文當局多年來的一貫伎倆。
今年9月,臺灣新學期開學伊始,便有臺灣歷史老師指出,新版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并將原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臺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再聯想到過去幾年中,拆除蔣介石、孫中山銅像,拆除“故宮南院”十二生肖獸首,不紀念“光復節”,清明節取消遙祭黃帝陵等行徑,似乎只要能和中華歷史文化扯上關系的事物,蔡英文當局都要除之后快。
曾有臺灣媒體評論道,傳統中華文化思想的凝聚力其實是超乎經濟利益與政治力量的,而民進黨最懼怕的也正是這種文化認同的凝聚力。所以民進黨當局才會刻意將執政重點放在“去中國化”與“文化臺獨”上。應該說,這番評價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臺獨”分子沒有信心面對大陸的懦弱心態。
歷史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它會經歷蜿蜒曲折,但不會改變奔流入海的大勢。蔡英文當局篡改、操弄歷史,可能在某段時間內欺騙臺灣民眾,但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標尺上,不過是一小段不和諧的雜音插曲,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無法改變兩岸同源同根、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每逢中華傳統節日,兩岸節慶形式大同小異。端午節期間,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保留著吃粽子、賽龍舟、取午時水、立蛋祈福、懸掛艾草等文化習俗;與臺灣鹿港隔海相望的福建省石獅市還會舉辦當地獨特的端午活動——海上潑水,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狂歡的舞臺。從2014年開始,每年6月22日,海峽兩岸會共同舉行公祭伏羲大典,典禮逐漸成為兩岸情感新紐帶,飽含著兩岸人民希望祖國統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托。兩岸共慶佳節、緬懷先祖,展現出的是臺灣與大陸無法割舍的文化聯結,植根于血脈之中的骨肉親情。
歷史存在于課本之間,但更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里。雖然蔡英文當局企圖篡改歷史,人為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系,但逃不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靈魂追問。刪去中華文化,臺灣的文化根基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在民間,“生為華夏人,冠以炎黃姓”的民族認同感也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在臺灣人民的心中留下烙印。
逆歷史潮流而動者,終將被歷史拋棄;操弄篡改歷史者,終將被歷史撥亂反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用“去中國化”推動“文化臺獨”,進而實現事實獨立的企圖,注定是黃粱一夢,也必將遭到兩岸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責任編輯:李小華 蔡曉娟)